人文教研室磨课活动总结

时间:2025-05-12 浏览量:

深耕课堂,携手共进——新进语文教师磨课工作总结

新学期伊始,三位新进语文教师积极响应学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号召,以“深耕课堂,互助成长”为目标,围绕古典诗词教学展开磨课实践。宋佳琪、马萌珊、李珍珍三位老师分别以杜甫《蜀相》、陶渊明《饮酒(其四)》和李商隐《锦瑟》为授课内容,通过反复试讲、集体研讨与反思改进,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,也凝聚起团队协作、追求卓越的力量。

一、课堂实践:以诗为媒,各展风采

宋佳琪老师在讲解《蜀相》的四联

宋佳琪老师《蜀相》教学以“家国情怀与生命境界”为主线,通过对比杜甫入蜀前后诗风变化,引导学生理解“出师未捷身先死”的悲壮与坚守。课堂采用“情境还原法”,以成都武侯祠纪录片为切入点,结合“三顾茅庐”“白帝托孤”等历史事件,帮助学生构建诗人与时代的关联。


马萌珊老师在拓展“和陶诗”的相关知识

马萌珊老师《饮酒(其四)》教学聚焦陶渊明的“自然哲学”,通过“飞鸟”“孤松”意象的拆解,探讨诗人归隐田园的精神内核。课堂设置“沉浸式诵读”环节,让学生闭目聆听古琴伴奏的朗诵,感悟“心远地自偏”的超然境界。

李珍珍老师在追溯《锦瑟》创作的根源

李珍珍老师《锦瑟》教学以“朦胧之美与人生迷思”为切口,运用“意象拼图法”梳理“锦瑟”“沧海月明”等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,并引入王国维“人生三境界”理论,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李商隐“无题诗”中的生命追问。

二、教学反思:以思促改,精益求精

通过交叉听课与集体评课,我们总结出以下经验与改进方向:

1、教学亮点

文史融合的深度:三位教师均注重历史背景与文学审美的结合(如宋老师引《三国志》注解诸葛亮形象,马老师结合魏晋门阀制度解读陶渊明归隐),增强了课堂的思想厚度。

学生主体性凸显:李珍珍老师设计“我为《锦瑟》配插图”活动,鼓励学生用绘画表达诗意理解;马萌珊老师通过“陶渊明朋友圈”虚拟互动,激发学生想象,均体现了“以学定教”理念。

2、改进建议

课堂节奏的精准把控:宋佳琪老师的文史拓展稍显冗长,导致核心诗句品析时间不足。建议采用“课前预习+课堂精讲”模式,将背景资料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课前自学。

讨论深度的阶梯设计:马萌珊老师的开放式提问(如“陶渊明是否逃避现实”)易使讨论流于表面。可设计“事实—观点—价值”分层问题链,例如先梳理诗中意象,再对比《归园田居》不同心境,最后探讨“隐逸精神的当代意义”。

现代共鸣点的挖掘:李珍珍老师对“此情可待成追忆”的解读偏重古典语境,可关联青春文学、影视作品中的“遗憾美学”,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情感距离。

三、未来展望:以研为舟,乘风破浪

经过两个月的磨课实践,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生命的对话。展望未来,我们将努力践行三项承诺:

构建学习共同体:定期开展“古典与当代”主题教学沙龙,邀请学院教师跨界研讨;

创新评价方式:设计“诗歌疗愈日记”“城市诗词地图”等实践作业,让语文学习走出课堂;

深耕教学科研:以本学期磨课案例为基础,钻研“新文科背景下古典诗词沉浸式教学研究”课题,推动教学成果转化。

三尺讲台,亦是星火燎原之地。我们三位青年教师将以此次磨课为起点,永葆“归零心态”与“攀登姿态”,在古典文学的瀚海中追寻教育之光,以青春之我书写大学语文教学的新篇章。


版权所有:新疆工业学院 通识学院